分享一个最近的小故事。前两天在电梯里,一个同事不知道在刷什么,突然抬头看着我问:“战国时期韩国是不是在现在的张家界?”我的脑子瞬间一片空白:啊?啥玩意儿?他看我没吭声,又重复了一遍。我随口回了句:“不知道啊,张家界是河北的吧?不知道为啥现在韩国人都喜欢去那儿旅游,是因为河北离韩国比较近吗?” 结果,电梯里的其他同事直接绷不住了,笑得前仰后合。项目经理最后总结了一句:“跟你们这些理工生聊天,你们对地理和历史的无知真能一再刷新我的认知。” 回来查了一下:张家界在湖南,张家口在河北。战国时期的湖南属于楚国,而韩国的疆域大致在今天的河南和山西一带。至于为什么现在韩国人喜欢去张家界旅游,查到的说法是影视作品的影响和文化共鸣,今天才知道《阿凡达》竟然在中国取景。 最近几年,“王明阳”这个名字很火,据说是因为《明朝那些事儿》带起来的。于是大家一窝蜂地给“王明阳”安了很多头衔,比如“五百年来第一人”、“两
周日花了一天时间看完这本书,读后感却拖了半个月才写。突发奇想做个实验"时间滤镜理论"——看看隔一段时间再回头写读书笔记,当阅读的余温去掉后,自己的思维会更清醒还是更混沌。 回想起来,那天我彻底沉浸在书中的故事里,完全把自己代入了纯一的视角,想象着自己跟着南乡一路辗转各地搜集证据。从开篇树原亮心境的变化,到南乡讲述自己做狱警二十年来对死刑的思考以及行刑过程,我都如痴如醉。 原本看了大半,剩下部分准备第二天再看,结果读到证据指向我(纯一)是残忍杀害老夫妇的凶手,大脑就蒙了,不会吧,怎么能这样,肯定睡不着了,赶紧接着看,还好最后连续反转了两次。 书中除了引人入胜的调查故事外,还有一条更为深刻的主线贯穿始终:是否值得为一场痛苦的复仇赔上自己的人生? 曾为狱警的南乡,参与过两次死刑执行,但这些经历让他对死刑的意义充满矛盾。他质疑:死刑究竟是正义的伸张,还是社会的报复?这种困惑促使他帮助树原亮翻案,试
花了一周多时间终于啃完这本《认知觉醒》,说实话我向来对「个人成长」类书籍嗤之以鼻。朋友圈和关注的博主们来来回回反复安利的书单:不是个人成长这一拨,就是财富知识那一拨。这类书总是带着很浓烈的认知绑架感——用成功案例反推玄学公式、用二手观点论证三手理论、营造“积极暴力”的道德焦虑。虽然偶尔会买几本来翻翻,不过总是带着浓浓的偏见。带着镣铐起舞的阅读姿态,或许是应对快餐式成长方法论的最佳防御机制。 虽然嘴上喊着不要,不过身体很老实。我依然会定期服用这种“认知保健品”,到不是真指望书里的内容对自己有多大用,更多的是对自己心里的慰藉:「我正在努力变好,我要每天幸福」的心理马杀鸡。看《认知觉醒》的大部分时间都很无聊,但毕竟穿插着几滴浓缩鸡汤,每次翻开还是会有那么几两句让我突然支棱起来,引发思考,落实行动,对我而言这其实就狠赚了。虽然不是很喜欢,不过还是准备花一年时间反复翻这本书。就像把它当成私教教练,自
过完元宵节,新年彻底结束了。细想这半个月最惬意的就是自己在石家庄呆的那一天,窗台上坐着惬意的看会书(有个猫就更好了)。最凄惨的是第二天,凌晨开始腹泻,早上发高烧,还要坐高铁赶一天路( 乐极生悲~~ )。 据说海子卧轨前身边放着四本书,《孤筏重洋》就是其中一本。2022年离开呆了8年的浙江回到北方,为了显得壮烈又带点文艺气息,扔了所有行李,抱着电脑买了这本书就只身离开了。这次收拾屋子又翻见了这本书,思绪又一下子被拉回到过去。 迟了三年,终于看完了这本书。 海上生活的浪漫与荒诞 在航行的101天里,海尔达尔详细描绘了海上生活的点滴,将海上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一一呈现,几乎让我感受到船上的每一次摇晃、每一阵海风的拂过。海上的生活,不仅充满了冒险,也充满了浪漫与荒诞。有不同经度种类各样的飞鱼当早餐、一路陪伴同行的领航鱼、船舵角落定居的寄居蟹。与海豚嬉戏、与鲨鱼拔河、恐惧章鱼怪的降临,木筏成了他们在无
这是【不那么正经的读书笔记】今年的第一篇,一如既往地不算什么书评,毕竟我也写不出那种有文采的书评。每次想夸一本书写得好,脑子里憋半天,最后就一句:“卧槽,写得真好。” 最近看纸质书总被熏得难受。新买的书油墨味冲得不行,还得晒两天才能勉强翻一翻。纸张薄、透字倒是还能忍,就是这味儿实在折磨人。很长时间不接触纸质书了,我一直当新书就这个样。十二月底出租屋隔壁开了个大商场,里边有两家书店,我都进去溜达了一圈。我擦,这才是我记忆里的书嘛。纸又厚又白,闻着也没啥味儿。一对比,之前买的盗版书简直就是“徒有其表”,塑封和封皮都挺像那么回事的,内容却差远了。也是,比如我买的盗版《三体》,三本全新未拆封包邮才二十,里边能好到哪里去。 回家研究了下正版和盗版的价格,盗版大概是正版的三到四折,按我一年买四十本算,正版¥1500,盗版¥500。乍一看挺多,其实时间平均到每个月其实也就差¥100。虽然看过就扔那没用了
之前看完《解忧杂货铺》后,就打算把东野圭吾的其他代表作也都读一遍。挑了个周末,一口气看完了《恶意》。书是好书,风格我也喜欢,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,似乎没有完全抓住我。 我很喜欢这种通过凶手和警察视角来回切换、逐步推进主线的叙事手法。悬疑小说的魅力就在于让人意想不到,手法越新奇越好看。但当这种叙事方式被反复使用,稍微过头,就难免有点让人觉得疲惫。 比如第一章差不多就找到了凶手,然后全文基本就是警察在那里长篇大论,偶尔插入一些犯人的自述。写到后来实在撑不下去了,就干脆堆了一大堆小作文——各种证人证词,真的、假的,相关的、不相关的,全丢了进来。这种处理方式让我觉得用力过猛。中篇刚到,我已经能猜到是谁小时候协助了校园暴力,后面的发展就显得没那么有张力了。 可能一部分原因是我知道这是一本推理小说,所以在阅读时有点“过于用力”去避开那些明显的线索和导向。而且,看了太多柯南的我总是下意识对日本推理带点偏见
这应该也称不上是读后感,甚至离正经的读书笔记八竿子打不着。就像这个专栏名字一样:《不那么正经的读书笔记》。 前阵子读书一直保持着一个比较均匀的速度,每周大概10万字。直到遇上了《三体》,这速度后面硬是加了个零。平时周末我一般是不看书的,留整块时间做点别的。看《三体》之前还想,这个月周末也看点书吧,争取在元旦前看完三部曲。 事实证明,我想多了。看完第一本就意识到情况不对。从中午懒洋洋地翻开第一页开始,就被深深吸引住了。本来每天中午会留半小时给自己午睡,结果那天抬头看表时,已经上班半小时了。当晚本想着十点多就睡,结果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,应该是到十一点半吧,索性爬起来,坐在马桶上继续看。当我合上书时,看了眼表——快五点了。第二天白天不敢再翻开第二本,终于睡了个好觉。两天后,等我看完第二本时,还是凌晨四点多,不过我学乖了,坐椅子上看。我是个自制力很差的人,我平时对自己的办法就是“物理隔绝”:为
在阅读《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》时,我曾多次想要放弃,尤其是读到“申命记”章节时。我特意查阅了许多差评,试图为自己的放弃找到理由,但最终还是坚持读完了。我对这本书的态度经历了从好奇、困惑、厌烦、遐想到理解,最终达到了认同。这与书中描述的故事相似:不断地自我告别、自我分析、自我重建。 好奇 几个月前,我买下了这本书,但一直未拆封。购买的理由很简单:我最喜欢的水果是橘子。至于作者和书中内容,当时并不了解。最近选择阅读它,是因为不想再看电子屏幕,想体验纸质书的感觉。果然,纸质书的体验更佳。 在第一章中,珍妮特以孩童的视角描述了童年中几位重要的人物,每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特点。起初,我并未完全投入,甚至记录了一些零碎的事情。 例如,书中描绘了母亲对劣质产品的看法,这让我深有同感:可以不购买许多东西,不必追求最新和时髦,应抛弃附加价值和品质,但质量必须要好。 介绍人物时,最好能用几个独特的故事,这样人物形